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15 11:10:00
8月7日,长治市沁源县王陶镇任家庄村千亩有机旱作玉米种植基地,地表温度近38℃,省人大代表姚风仙和基地工作人员顶着酷热,准备利用农用无人机,对上千亩玉米进行植保(病虫害防治)作业。
“沁源县属高寒山区,气温低,有机旱作可起到节水、减化肥、减农药的作用,实现增产增绿。”连日来,发着高烧的姚风仙一直在基地忙碌,只为早日实现有机旱作技术丰收,打造技术链、生态链、产业链和增收链的“四链”体系。
作为一名扎根农村、成长于沃土的农民代表,多年来,姚风仙始终牢记“人民代表来自人民”,怀着感恩之心,做农民心声的“传声筒”和“代言人”。她深入田间地头走访,带领村民发展千亩有机旱作玉米种植,探索乡村振兴新路径。
据了解,有机旱作玉米利用集成地膜覆盖的保墒作用,温度得到提升,保障出苗率高,玉米长得快,亩均节省水分49%。种植的抗旱玉米品种,利用微生物替代化肥,加之玉米秸秆全部返田,土壤有机质3年提升12%。
“立秋后,玉米就进入抽穗期至成熟期,正是玉米成长的关键期。此时,籽粒通过光合作用积累淀粉、蛋白质等营养物质,需要保障水肥供应,提升粒重。若管理不到位,可能会影响玉米的产量。因此,防治病虫害的发生至关重要。”姚风仙介绍,公司与食品企业签订有机玉米订单,价格比市场价高20%左右。农民通过“土地入股+田间务工”,实现“租金+薪金”双收入。
“今年虽然旱情严重,但千亩玉米都覆盖了地膜,保住了水分,玉米长势喜人。”2024年,姚风仙承租了周边村庄1000亩农田,大力发展有机旱作玉米种植。为提高玉米产量,公司与山西农业大学合作,通过培训、高科技技术等手段,实现智能化种植。同时,引进返乡青年人才,采用无人机施肥,促进农业“技术+人才”协同发展,做大做强企业。
“每亩玉米地租金400元,加上农忙时务工费120元/天,农民收入逐年增加,实现在家门口就业的目的。”姚风仙始终关心着百姓生活,她算了一笔账,对于公司来讲,虽然每亩玉米地的成本大约在800元,利润很低,但却保证了农民的收益,自己感觉还是很值得的。
公司成立以来,一直深化“公司+基地+农户”运营模式,不仅种植有机旱作玉米,还种植有传统的马铃薯,并将其制作成一袋袋包装精美的纯马铃薯粉皮、粉条,通过订单农业、土地流转、托管服务等方式,将分散小农户纳入现代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作物种植规模,吸纳本地农村劳动力就业。
为履行代表职责与社会担当,农闲时节,姚风仙主动深入周边村镇农户家、田间大棚、养殖场舍走访调研,与上百位村民、农业生产经营者面对面交流,通过微信沟通、关注地方网络论坛等线上线下方式,广泛收集涉及农业生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惠农政策落实、医疗教育、养老社保等方面社情民意。
农业是乡村振兴的根基。作为新农人的人大代表,姚风仙表示,下一步,公司将联合任家庄、益子沟村、大峪村、和段村和王头村等5个村,打造万亩有机旱作玉米种植,继续探索可复制、可持续的富民产业,让土地生出“金疙瘩”,带领村民共同致富。
“这片千亩有机玉米田,种的是有机粮,育的是新农人,兴的是新农村。作为人大代表,我的使命就是在田野搞好农业文章,让农民的笑容绽放在丰收里。”对于未来,姚风仙信心满满。(薛建英)
来源:山西晚报
编辑:勾文玥
“围墙倒塌了,一点也不安全,现在好了,修的结结实实的,睡觉都踏实了”。家住陕西省扶风县城关街道飞凤社区中南街税务局小区的居民们看着焕然一新的围墙,脸上洋溢着满意的笑容。这一变化,在“镇街吹哨、部门报到”机制的高效联动下,从问题反馈到竣工投用仅用15天,成为基层治理“快速响应、精准服务”的生动写照。中
2025-08-15 14:42:008月7日,长治市沁源县王陶镇任家庄村千亩有机旱作玉米种植基地,地表温度近38℃,省人大代表姚风仙和基地工作人员顶着酷热,准备利用农用无人机,对上千亩玉米进行植保(病虫害防治)作业。 “沁源县属高寒山区,气温低,有机旱作可起到节水、减化肥、减农药的作用,实现增产增绿。”连日来,发着高烧的姚风仙一直在
2025-08-15 11:10:00中新网成都8月14日电 (祝欢 杨予頔)“火锅实在太辣了,但真的超级美味!”近日,来自美国的拔河运动员艾莉·莱曼在赛后品尝完地道成都火锅后,又立即被宽窄巷子的冰镇果茶“圈粉”。艾莉·莱曼购买果茶。祝欢 摄坐在公园喝茶,体验成都的慢生活;走进火锅店,品尝成都火锅的麻辣鲜香;步入宽窄巷子景区,买特色礼品
2025-08-15 11:00:00当地时间1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发表讲话时表示,15日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的见面将是一次很好的会晤,但更重要的是即将举行的第二次会晤。他认为普京和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能和睦相处,实现和平。特朗普称,他将与普京和泽连斯基会面,也许还会邀请部分欧洲领导人一起参加。特朗普13日曾表示,如果与普京的会晤顺利,
2025-08-15 07:46:00“进(决赛)了吗?”7月27日晚,2025年新加坡游泳世锦赛女子200米混合泳比赛,12岁的中国游泳运动员于子迪刚比完半决赛,还不知道成绩的她在混合采访区睁大了双眼,等着答案。“进了!”几名记者不约而同地快速作答。于子迪脸上只闪过一瞬惊喜的笑,随即用平和的语调说:“挺开心的,还要继续努力,希望能突破
2025-07-28 06:3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