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沿着海岸看中国·烟台篇|看海洋渔上新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0 09:31:00    

在莱山区渔人码头以东的四十里湾海域,一条镶嵌在蔚蓝海面上的“宝石项链”光彩夺目。“项链”的一头是花瓣造型的智慧渔场,另一头是海星造型的网红文旅打卡地,串联起一种全新的耕海牧渔方式,这就是“耕海1号”。

山东海洋集团投资建造的“耕海1号”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作为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不仅为国家现代化海洋牧场建设提供了积极的“山东方案”,更以其独特的一三产深度融合模式,在国内首次将现代渔业养殖、海洋休闲文旅、科研科普教育等功能集于一体,推动了海洋渔业新质生产力的加速升级。

探索立体化养殖

5G技术赋能智慧渔业

乘着“东山一号”客船,登上“耕海1号”,最先映入眼帘的是其规模宏大的养殖区域。

“耕海1号”项目分为两期。一期项目由3个直径40米的圆形子网箱旋转组合成直径80米的养殖平台,宛如绽放在海上的巨大花朵,每年可养殖斑石鲷、真鲷等优质海水鱼类20万尾,产量约15万公斤。二期项目由生态养殖围栏和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两部分组成,生态养殖围栏环绕成40万立方米水体,是全国最大的单体养殖水体。

“这里采用‘5G+海洋牧场’发展模式,5G信号稳定覆盖,能够提升养殖管理精细化水平,大幅降低养殖成本。”山东海洋集团耕海科技公司安全管理部高级经理赵全福介绍。

记者看到,水下环境监测系统的无人潜水器可在水中灵活穿梭。工作人员手持终端,就能实时查看水下桩腿、网箱的状况,还能获取温度、盐度等水质水文数据。这一切都得益于5G技术的低延时传输,仿佛为人们打开了一扇通往海底世界的“窗户”。

赵全福表示,“耕海1号”选用自主生产的龟甲网PET网衣,这是该材质首次在国内的海洋牧场上应用。这种网衣可承受3.5吨张力,使用寿命超过10年,其高强度、耐污损附着、破损不蔓延撕裂等特性,能够为鱼类生长提供稳定的环境。

现场,空气投饵技术的应用让人眼前一亮。通过操作设备,能精准调整投喂位置、距离和速度,实现定时定量投喂,饵料剩余量也能实时监测。同时,网箱还采用了自动清网、环境监测、数据分析、安全管理等系统,对养殖过程进行精细化管控,实现网箱养殖的自动化、智能化和生态化。

此外,“耕海1号”还进行了立体化养殖探索,利用“贝藻参”的生活特性,在海洋底层养殖海参、贝类,在中上层养殖鱼类,最大程度利用海体环境,提高养殖效率。“我们目前已经启动海藻床和海藻场的建设,计划近期分两批次投放鲈鱼、斑石鲷等鱼苗。”赵全福说。

打造海上度假村

拓展海洋经济新业态

“耕海1号”不仅是一座高效运行的渔业养殖平台,更是一个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海上度假村”。

沿着栈桥漫步,连通一期与二期的区域别有一番景致。栈桥围栏旁是游客休闲的好去处,挂网养殖的海域更是充满生机。鱼、虾、贝、藻等海洋生物在这里和谐共生,游客可以参与“生态采摘”,体验收获的喜悦。在休闲垂钓区,来自芝罘区的任先生不到一个小时就钓上来4条海鱼。

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造型独特,主甲板呈五角“海星”状,外围直径达120米,工程主体内部共有7层,面积达1万平方米,设置有海洋餐厅、海景客房和海洋科普展厅,具备观光、住宿、餐饮、科普、科研等功能。

在海洋科普展厅,高科技展示手段生动呈现着海洋牧场的发展历程、养殖技术原理等内容。在这里,孩子们可以亲手操作互动设备,探索海洋奥秘;成年人则可以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了解海洋产业的发展脉络。

赵全福表示,“耕海1号”最大的特点就是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了苗种、养殖、加工、流通、休闲、文旅、康养全产业链的打造,走在全国海洋牧场的前列。

目前,这里成了海洋文旅新的热门打卡地,获批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化和旅游科技创新工程项目,被中宣部、文化和旅游部等评为“建党百年红色旅游百条精品线路”,入选2023—2024年度山东省旅游公共服务十佳案例,获批省级海洋意识教育基地、山东省红色研学主题精品游线路等,真正实现了渔业养殖与旅游休闲的完美融合。

渔业“碳”路先锋

打造海洋“绿水青山”

在栈桥通道上方,一块块整齐排列的单晶光伏板,让“耕海1号”摇身变为渔业的“碳”路先锋。

“这里一共有870块光伏板,每天可发电1500度,清洁能源发电量达到整个平台用电量的30%。”赵全福表示,“‘耕海1号’除了有太阳能发电系统,还有风力发电系统,在日照充足、风力稳定时能够基本满足日常用电需求。”

在“耕海1号”,湛蓝的大海是风景,也是“良田”。赵全福感慨道:“我们刚决定做项目时,探测器下到海里,发现这里的海洋环境由于过度捕捞已经荒漠化了。五年来,通过投放人工鱼礁,我们直观地看到,海藻茂盛起来了,海洋生物物种增加了、总量提高了,绿色生态养殖带来的收益是源源不断的。”

“人工鱼礁就是我们为贝类和藻类生物搭建的‘住宅’,开展人工鱼礁建设可为海洋藻类及附着生物提供附着基质,恢复海洋藻类及附着生物,改善海洋生态环境。同时,人工鱼礁建设可为海洋生物提供庇护及索饵场所,结合苗种的底播增殖,可有效地修复渔业资源,实现渔业资源循环可持续发展。目前,该海域的生物资源量是未投礁区的2.6—3.4倍。”赵全福介绍。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片海域,“耕海1号”引进了我国南极长城站“同款”污水处理系统。所有污水经过处理后,还将由排水船运回陆地污水处理厂,实现海洋“零排放”。“我们要把四十里湾海域真正做成‘绿水青山’!”这是所有“耕海人”的愿景,也是行动。

在这里,我们既能看到渔业养殖的蓬勃发展,又能感受到海洋工程技术的强大支撑,还能沉浸在海洋文化旅游的独特魅力中。它开创了综合开发利用海洋资源的新模式,为海洋产业发展注入了新质生产力,朝着打造海洋产业发展“齐鲁样板”的目标大步迈进,引领着海洋经济走向更加广阔的未来。YMG全媒体记者 王修齐 通讯员 王官磊 摄影报道

相关文章

  • 沿着海岸看中国·烟台篇|看海洋渔上新记

    在莱山区渔人码头以东的四十里湾海域,一条镶嵌在蔚蓝海面上的“宝石项链”光彩夺目。“项链”的一头是花瓣造型的智慧渔场,另一头是海星造型的网红文旅打卡地,串联起一种全新的耕海牧渔方式,这就是“耕海1号”。山东海洋集团投资建造的“耕海1号”现代化海洋牧场综合体平台,作为海洋领域新质生产力的生动实践,不仅为

    2025-05-10 09:31:00
  • 五大任务·看锡林|锡林浩特市:创新设备带来生态与效率双重提升

    自全盟2025年浑善达克沙地歼灭战全面打响以来,锡林浩特市白音锡勒牧场积极探索创新治理模式,引入创新改造的治沙设备,为沙地治理工作带来了显著的效率提升与效果优化。走进白音锡勒牧场沃村吐儒分场,一派忙碌而有序的治沙景象映入眼帘。工人们手持工具,有条不紊地铺设草方格,种植固沙植物。在众多忙碌的身影中,一

    2025-05-08 15:20:00
  • “蓝色粮仓”,新消息!

    自然资源部发布2025年一季度海洋经济发展数据显示,我国海洋食物、水资源供给基础进一步夯实,“蓝色粮仓”建设持续推进。据初步核算,一季度全国海洋水产品产量同比增长4.5%,其中海水养殖产量同比增长5.7%,海水养殖稳产保供作用持续显现。我国海洋渔业向深远海有序拓展,深远海养殖工船“湛江湾1号”在江苏

    2025-05-05 15:36:00
  • 西青区五一超全攻略!承包你的小长假!逛吃玩拍一键get↓

    是谁的假期DNA动了?还在纠结五一去哪玩?西青区已经为你准备好一场嗨到爆的文旅狂欢派对!涵盖民俗文化、生态乡村、商旅融合等多个领域为你打造一个难忘的假期体验民俗文化 传承千年韵味西青区历史文化深厚,五一民俗活动超精彩,古镇焕新颜!“水韵绘华章 古镇绽异彩”百艺嘉年华亮点多。“千里运河情”水上演艺秀,

    2025-04-24 08:38:00
  • 聚焦“共赢蓝色未来” “海洋命运共同体”上海论坛举行

    以“共赢蓝色未来:中国方案与世界愿景”为主题的首届“海洋命运共同体”上海论坛4月23日在上海海事大学举行。2019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海洋命运共同体重要理念。6年来,这一理念从理论到实践不断深化。此次论坛邀请来自海事、海洋领域的大专院校、港航企业和科研院所的近200名专家与会。在主论坛上,国

    2025-04-23 21:25:00